发布:2024-10-15 浏览:170 次 来自:本站
在机械通风过程中,常常出现各种问题,如果处理不好,就会影响储粮安全。解决好这些问题,对于更好地发挥机械通风的作用,提高粮食储藏的稳定性,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No.1
通风目的不明确,盲目通风
通风的目的要与通风具有的功能、通风的合适时机相协调。如储粮因虫害引起局部发热时,采用机械通风降温,虽然可以暂时抑制储粮发热,但势必导致虫害在粮堆中大量扩散,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虫害,这是一种通风的功能与要达到的目的不协调的错误。又如,在严寒的冬季进行机械通风降水,这时即使大气的湿度很低,降水效果也不会十分显著。这是一种通风时机与通风目的不协调的错误,所以进行机械通风要“对症下药”,找准原因。
粮温过高首先要检测粮食水分、杂质、害虫等项目,通过检测结果来分析判断是哪种原因造成粮温过高。如果是因为局部杂质过大而产生粮温过高,则应先将杂质大的部位挖出来进行清理后,再进行通风;如果是因为害虫引起的发热导致粮温过高,则应先杀虫,再通风;如果是因为水分过大而引起的粮温过高,则应选择大功率离心风机进行强力通风降水。
以降温为目的的机械通风,要通过粮堆上、下层粮温高低来确定选择压入式或吸出式机械通风。当粮堆上层粮温高而下层粮温低时,应采用压入式机械通风,当粮堆下层粮温高而上层粮温低时,应采用吸出式机械通风。
No.2
通风时机不对,通风效果差
通风时的大气条件应能满足通风目的的需要,既要保证有较高的效率,又要保证有足够的通风机会。亚热带地区,当外温低于粮温6℃、大气的绝对湿度小于即时粮温下粮食的平衡绝对湿度时,即可进行降温通风。
在机械通风前,首先要判断天气是否符合机械通风的要求,掌握空气的温度及其所含的水蒸汽量。计算仓外空气进入粮堆后的相对湿度,将它与粮堆内空气的平衡相对温度进行比较。如果仓外空气引入粮堆后的相对湿度小于原粮堆内的平衡相对湿度,则可通风,反之,则不应通风。
No.3
无效通风,单位能耗高
在通风操作过程中,要对粮食的温度和水分、大气温、湿度进行检测,采用定点抽样的方法。即在平均粮温处、平均水分处进行定时、定点的检测,掌握通风过程中粮食的温度和水分变化情况,用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通风。
通风过程中对粮温和水分进行检测,如果达到预期设定值时,则应停机。停机后要计算通风的单位能耗。单位能耗是对机械通风系统工作效率的评估,单位能耗越小,则系统的工作效率越高。
地上笼降温通风单位能耗:Et≤0.04kw·h/℃·t;
低压缓速通风单位能耗:Et≤0.02kw·h/℃·t;
稻谷降水通风单位能耗:Em≤2.5kw·h/1%·t。
No.4
粮堆表面或局部结露
在秋季,当粮堆内外出现温差进行通风降温后,随着外温的不断降低,会在粮堆内外形成新的温差,又要进行通风降温,若一次通风降温,粮堆内外的温差较大,极易发生湿热扩散,导致粮食水分转移,在粮堆的低温处发生结露现象,从而引起粮食发热霉变。
因此,秋季预防结露通风最好采取三步降温法。
第一步,在九月下旬十月上旬进行,将仓内粮温降至外温,粮食经过缓苏后,粮温不超过仓外大气温度。
第二步,十一月至十二月,利用寒冷天气或寒流到来之时机,大气温度在15℃以下,粮温高于气温6℃以上,可将粮温降到15℃以下。
第三步,在元月份,利用低温天气将粮温尽可能降到5℃以下或者更低。
No.5
通风不彻底,粮堆降温慢
形成通风时局部粮温降不下来或降得缓慢的原因,一是由于入库时自动分级形成局部杂质过大,二是因为风网设计不合理,形成死角。
粮食入库时形成自动分级,造成局部杂质过大,形成通风死角。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有:把好粮食入库质量关,坚持毛粮入库,净粮入仓的原则,入仓时尽量减缓自动分级。对已形成通风死角的粮堆,先查明原因,如是因为杂质过大,可采取清理死角处的粮食或用单管风机配合通风。
风道设计不合理形成通风死角的,可以通过改进风道布置或在通风死角处加插导风管解决。
No.6
通风结束后,粮温上升快
机械通风结束后,应立即对通风口、仓房的门窗进行密封隔热处理,用泡沫板或粗糠包堵塞通风口,阻止热量从通风道进入粮堆,避免底层粮温上升。有条件的库,可以在仓顶涂反光材料,能显著降低仓温,没有条件改造仓顶时,降温通风结束后,应在粮堆表面覆盖保温层(如稻壳、泡沫板等隔热材料),采用海棉、泡沫、稻壳等填充料作窗帘、门帘,阻止仓内外气体交换,延缓上层粮温上升速度。
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粮食在机械通风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?具体详情请联系河南佳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王经理:15039037371